千万世人千万景,各景各事各样人。

然而无论人在何处,从事如何,年龄如何,都会有着最原始的心理需求和情绪,例如观点的共鸣,需要慰藉的孤独情绪,不开心的烦恼事件,对未知和不可及的渴望与好奇。

而文字,故事正可以跨越时空,与他们的思想和心理交融。

有言道,三十不惑,三十以下的人往往更能接受新事物,内心也很活跃。

若是那三十之下的人,从事创造类,具有创新型的工作或者艺术类,具有想象力的工作,更容易从文字中获得共鸣和慰藉。

也行是工作之余的休憩时刻,也许是缺乏灵感时想去捕捉灵感的时刻,也许是遇到烦心事或者不被理解的烦闷时刻,也许是独自走在路灯下吹着夜风安宁而又孤独的时刻,当他们想用其他事物转移自己注意力,想寻找到共鸣和安慰,想打发这段难熬的时间时,翻看到我的作品。

这些人所读的作品并不会去和别人讨论,不会想着去和别人分享,因为那是一本要走进他们心里的书,那是将会化成他们记忆碎片的故事,那是改变他们情绪的文字,那是能从孤独痛苦的人生中解脱出来的良药。

他们会独自的读,独自的想,独自的感受,独自的感

悟。能走进他们内心世界,并能拯救迷茫不安的他们,便是我所写故事的使命。
而能与文字做到这一步的读者,那一定是一位安静,富有感情,具有想象力,谦逊听劝,渴望自由的一位读者。我所说的安静,是像«乡土中国»所说的“农民种地往往都是安静的种地,似乎是怕惊扰土里的种子”

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与浮躁相对的耐心。

写于课上,问题是:你觉得谁会你是的读者。

最后修改:2024 年 08 月 03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